忠誠地走上錯誤的道路
- 霍詠強
- Aug 11, 2019
- 7 min read
圍堵警署的抗爭者是怎樣煉成的?

「黑社會、黑社會、黑社會.......」耳畔縈繞著抗爭者在警署外高喊的口號,阿華看著這些帶著頭盔口罩、穿著相近衣飾的黑衣人,看起來既有衝勁、但同時又帶著壓抑的神情,他們正在圍堵警署要求釋放被捕同伴,不久前又在現場指駡用手機拍攝的圍觀市民,他們口中這句辱罵警方的「黑社會」,似乎更像是在形容他們自己。
阿華、一位資深的港聞記者,期望透過走入前線示威者當中,追尋第一身的接觸,找出他們的抗爭心態。他脫下了螢光背心,穿上了黑灰色上衣,充當了一名示威者的角色,並在和警察對峙的過程中,游走在示威隊伍的前前後後,看到了一些不尋常的地方,然而,在更了解示威者的想法後,卻也更不明白。
兩日前,阿華又穿上灰黑衣服,融入到一場暴力衝突中,這是第一次攻擊深水埗警署,深水埗在九龍半島的西部,傳統的舊區,過去兩星期已經有多家警署被攻擊,深水埗算是較後才被「關照」,深水埗警署還有個特別之處,在現存仍然用作完整警務工作而仍未搬遷的,最古老的就是建於1924年的「深水埗差館」了,二戰期間因為位處海傍,英國和日本都曾經用作軍事用途。那個晚上,阿華還看到有類似街坊的路人向領頭的示威者,說這警署是座古蹟、小心別破壞,然而,警署仍然難逃被破壞、塗污的厄運。
阿華在晩上七點多到達,這是一般暴亂的開展期,示威者會先開始在幹道架設路障,封阻了行車、方便積聚人群後,再攻擊警署。但當天可能因為有七個地點同時進行示威,深水埗連路障都未完成,還只有一兩百人時就就已經開始攻擊,向警署投擲漆彈。未知是否和警署的內部人手不足有關,過去同類型的攻撃,警方只會任由示威者破壞外圍,但這次卻第一時間施放催淚煙驅散人群,逼使人群走避分散於較遠距離的不同路口,而警方也只緊守在警署門前,沒有其他行動。從隔天的新聞報導得知,這個時段內,警署上上下下全算上只有二十多人。
在這第一次僵持的時候,示威者就表現了他們的分工和投入,無論男女、眼神都充滿了堅毅,部分人裝備十足,彷彿要走上戰場,他們看起來就像要面對戰爭對手的戰士,在人群間高聲呼喊,用粗言穢語辱駡警察,要刺激他們反擊。在這些情況下,女性的尖銳叫聲,就更能發揮攻擊力,並且讓群眾逐漸聚集。大概八點,警署附近積聚了三四百人,並且阻塞道路向警署靠攏,這時催涙槍聲響起,似乎抗爭者都已經熟知程序,在催涙煙還沒有出現,就已經爭相走避,當煙霧位置確認了,示威者又會高聲向附近的行人說:「 放催淚彈了、街坊小心快啲走」,又向樓上的住戶大叫「 有催淚彈、柵好窗」!亞華走得太前,在毫無裝備下,催淚煙令他咽喉發燙、頭腦一緊。
在這一刻,阿華明白示威者為何對襲擊警察鍥而不捨,因為這是個完全真實、高度刺激的 War Game 呀!槍聲、催淚彈飛來,示威者聯想到己方在被攻擊,這一剎那代入成為一個守護者,他們還在關顧附近的坊眾,而且似乎渾然不覺他們被施以催淚彈的原因,是因為他們攻擊警署。相反,在濃煙四起的一刻,他們變成了受害者,變成了保衞市民的守護者,在煙霧嗆喉、四處逃避的過程中,強化了他們對警察的仇恨。
阿華走到較後的位置,嘗試和身邊的抗爭者交談,平常在電視上見到成年人走上街頭遊行示威,總會說因為要支持年輕人、 年輕人才是對香港最重要的,然後問到年青人時,又會聽到他們在鏡頭前撕心裂肺地說「我們要做什麼,政府才會理會?」當然不難想到傳媒總會選擇更符合立場、更精彩的演繹。阿華身邊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,反而很坦然說根本不會預期政府有什麼回應,甚至說他明白這些訴求根本是不可能的,「那為什麼還要來?」在這當下「做年輕人,就要走出來」。那一刻,阿華想到了一個香港悲劇的宿命!然而,這個劇本到底是誰在寫的?
附近有些女孩子,看起來還是中學生,帶上了普通的口罩,站在較後面的位置,其中一個令阿華意外的情況,是現場很多年輕女性,在早段時間,女孩子的數目甚至更多一些,而且她們的角色也一點都不被動,聲線上的優勢,甚至令人感到她們在發施號令,當然,事實並非如此。問到女學生有沒有擔心受傷時,她們說聽指揮就可以,都只是負責「撐場」、或者傳遞物資,不會上前線。中學生比較單純,反覆說要逼政府回應「五大訴求、缺一不可」,「自己自由、自己爭取」那些蒼白的口號。
聽多了,阿華有點動氣,直接問了「這種暴力攻擊真是自由了嗎?」學生們愣了一下,覺得被冒犯、眼神有點浮動喊口號地說「香港人都明白我們、支持我們!」然後不再回話,阿華知道黃了,就移向靠邊上的位置,接近那些來看熱鬧的坊眾,卻想不到竟有意外收獲!
阿華走在抗爭隊伍的邊上,偶然聽到身旁的一對男女的對話,中年男子對身邊的女子說:「叫佢哋送頭盔過嚟」,女子走遠些打了個電話,又過了十多分鐘,女子走向橫街,但由於人流少,阿華不敢靠近,但過了不久,女子和十多個全套裝備的黑衣人走回來,前面的手持擴音機,這時候,一直待在救傷隊旁邊講電話的年輕男子向領頭黑衣人,做了個手勢,示意他們向前,一行人直接走到最前面,當他們到達後不久,抗爭者就開始對警察發動有規律的攻擊。
阿華不難明白抗爭活動必然有組織,但這些現場組織和物資也不一定能直接連繫到外部勢力。正如無數在中東、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反覆出現的情況,外部勢力的參與是在最早期開始的,主要通過訓練核心人員和安排不同形勢的對應策略,也在這段時間,為未來行動鋪排好物資網絡。但在正式工作發動之前,這些主導工作者,必然會先行離開,留下來的也只會擔任觀察者的角色,絕對不能涉及具體工作,因為如果關係在現場被揭發,整個計劃就等同失敗。所以也不必太著意追縱現場物資來源,因為在發動後的組織,關係都必須非常疏淡,從而降低被揭露的風險。
深水埗的黑夜暴亂,之後仍然跟隨一貫的模式,由抗爭變成暴力衝突,警察開始清場,雙方對峙直到凌晨時分,但在過程中,出現了兩個必須認真處理的問題。
「真假街坊」:在過去的集會遊行演變成暴力衝突時,一般平民百姓就鳥獸散、店鋪也關門,但在深水埗一役中,由七點到凌晨兩點,大批身穿街坊裝的「市民」一直在場,他們可能在看熱鬧、也可能為示威者撐場,但無論真正身份是什麼,他們都會對警察的清場行動造成障礙。深水埗就因為坊眾聚集遲遲未能清場,結果拖延到凌晨兩點。因此需要對出現非法集會的區域,通過各種渠道廣播發出「暴動地區警示」,明確要求坊眾離開。否則,如果誤傷真正的平民百姓,更非任何人所願。
「示威紀實」:香港記者在報道近日香港事態時,鏡頭只會對準警方,卻對那些極端示威暴力視而不見,如果政府要扭轉在傳媒上的劣勢,就要主動出擊安排拍攝完整的示威過程和相關衝突,從而呈現出更加客觀、全面、準確的抗爭過程畫面。以此作為監警會對事件的準確評核,為未來香港歷史的檔案紀實。
溫和的抗爭支持者,總會說政府應該聆聽年輕人的訴求,最少也應該予以回應,但是總結在深水埗的一夜,第二天聽了所謂「民間新聞發布會」,應該明白示威者為求要令抗爭行動能長久進行,已經將運動目標定到最高,今天提出的所謂五大訴求其實核心只有一個,就是所謂「雙普選」,而這也不過是「還政於民」這個崇高理想的現實包裝,過去,特區政府沒有考慮其真正目的是要奪權,沒有在運動萌芽時防範於未然。所以無論是「反國教」、「真普選」、「反水貨」、「反一地兩檢」、「反送中」等等,一浪接一浪地進行,就算「反修例」沒能掀起運動浪潮,終有一天、終有一件事會引起大爆發。
這種「還政於民」的理念是很廉價的,表面上也沒有任何理由抗拒,所以洗腦效果最好。尤其是香港人已經享受過穩定繁榮了,大家可以輕易地被引導為「今天香港人應該追求更高的理想」。所以抗爭者一直強調沒有槍沒有炮,憑什麼能夠爭取人們的支持,並且令更多人加入抗爭的隊伍?因為道德綁架是洗腦的終極目標,只要令市民相信抗爭者是合理的,又或者最少得到同情和支持,再進而達到「一些暴力」都可以接受,那就成功了。
但是,這種廉價的「還政於民」有著明顯的道德缺陷,還政於「什麼民」?暴民?當舉世的政治專家已經摒棄「民主論」而硏究「善政論」的時候,香港人會否不幸地把「穩定繁榮」當作「嗟來之食」?想要趕上烏克蘭的步伐?
香港的紛亂暴力,其實也不過是趕上了世界大環境:極端對抗思維,所以法國出現「黃背心」暴力示威、英國脫歐公投作繭自綁、德國政黨分裂成弱勢政府,其實美國同樣難逃厄運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提及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,指發生在香港的示威遊行是「一道美麗的風景線」,看看這道風景線什麼時候在美國出現?其實這道極端的風景線早已經在美國日益頻密的槍擊問題上浮現,而且種族紛爭、貧富懸殊、中產實質收入下跌,已經令美國社會失衡、走向濫用暴力,當這些炸彈一旦同時爆發,足以完全摧毀美國目前的穩定生活。
留言